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甘肃纪检监察网|【清风典历】管鲍之交

更新时间: 2025-05-18 13:26:52

阅读人数: 232

本文主题: 伍子胥的故事文字版

【译文】管仲、鲍叔牙相互议论道:“君主太昏乱了,必定会失去江山。齐国的诸位公子中可以辅佐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小白,我们一人侍奉一个公子,先发达的人提携另外一个人。”于是管仲跟从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齐国人果然杀掉了君主,公子小白率先进入齐国作了君主(齐桓公),鲁国人逮捕管仲并把他献给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以之为相。所以谚语说:“巫咸虽然善于祝祷,不能为自己祛除灾祸;扁鹊虽然善于治病,不能用石针为自己医治。”像管仲这样的智慧还需要鲍叔牙的帮助,这就是俗话说的“奴仆自己卖皮衣而卖不掉,士人自称善于辩说而无人信”啊。【小识】士不自誉管仲、鲍叔牙都是齐桓公的股肱之臣,二人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而“管鲍之交”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两个人关系特别好。起初,他们合伙做生意,管仲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分红时却多拿,别人不高兴,鲍叔牙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士兵们都瞧不起他,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 管仲辅佐的公子纠,争夺君位时失败而死,一起辅佐的召忽以死相从,管仲却不能死节,而是被俘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是管仲无节无耻,而是知道他不羞于小节,以功名不显于天下为耻。鲍叔牙处处给管仲辩解,那是因为他真的理解管仲、知道他的才能。所以管仲自己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就是管、鲍的生死之交。管鲍之交在韩非看来,还有特别的意义。管仲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连孔子也感叹他的功绩:“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称赞他是“仁”者,而且说:“微其人,吾其披发左衽久矣!”要不是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之人。可即便是这样一个有经天纬地才能的人,如果没有鲍叔牙的全力荐举,依然是不会成就功业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巫不自祷”与“医不自治”,必须要有人真心实意地襄助他,为他扬善成美。同样,一个奴仆去叫卖华贵的皮裘,别人是不会买的,因为与他的身份不符;一位士人也不能自我炫耀、自我夸赞,因为这样的夸赞别人是不会相信的,这就是“虏不自卖”与“士不自誉”。所以,在韩非看来,一个人的聪明圣智,也还是离不开他的生存环境——他还是从朴素的人性、从实用与功利的角度去理解人的。“士不自誉”也有些类似于《庄子》所说的“亲父不为其子媒”,因为“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父亲夸奖儿子,难免有过誉之嫌,还不如由别人赞誉更为可信。(阿阳)紫石英: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具棱角。紫色或绿色,深浅不匀,条痕白色。半透明至透明,玻璃样光泽。表面不平滑,常有裂纹。质坚脆,易击碎。无臭,味淡。镇心,安神,降逆气,暖子宫。治虚劳惊悸,咳逆上气,妇女血海虚寒不孕。主产甘肃、山西、浙江、江苏等地。

甘肃纪检监察网|【清风典历】管鲍之交

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掘墓鞭尸、日暮途穷、倒行逆施(2) − 独家讲稿 − 博古通今 − 文化博览 − 宣讲家网

但是,有记载说伍子胥并没有掘墓鞭尸,而是对着楚平王的坟墓,鞭挞三百。“鞭坟”之说最早见于先秦《吕氏春秋·首时篇》,文中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墓三百,“荆”为楚国的别称,“平”为楚平王的简称。由于《吕氏春秋》成书早于《史记》一百多年,其所记载的内容可信性较高。在《春秋梁传》《淮南子·泰族训》《越绝书·卷一》中也都有“鞭坟”的类似记载。从这些史料来看,“鞭坟’之说有一定根据,伍子胥只是率士卒鞭楚平王坟三百鞭而已。 如果说,仅仅是伍子胥鞭辱楚平王一个死人也还罢了。但是,吴国大军攻入郢都后,烧杀淫掠,肆无忌惮,干出了倒行逆施、祸国殃民的勾当,这就太过分了。《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记载,吴军入郢后,“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马成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对照史籍,这里的白喜也就是伯嚭。他与伍子胥一样,本为楚国人,后经历了与伍子胥一样悲惨的经历,他是楚国左尹白州梨的孙子,后在费无极的陷害下,楚平王以怀有异心而处死,全家遭诛,白喜(伯嚭)无处藏身,得知伍子胥在吴国,于是出逃投靠而来。《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载“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榖梁传·定公四年》记载:“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可见,吴军进入郢都后为非作歹,给楚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物极必反。如果说,以前人们对伍子胥身遭不幸,还保有同情之心的话。那么,现在可能更多地是抱怨和仇恨了。站出来反对伍子胥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朋友申包胥。 当年伍子胥逃亡时,好朋友申包胥帮助过他,伍子胥临别之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灭了楚国报仇雪恨。”申包胥鼓励他说,你好好努力,别放弃,一定会成功的。不过,如果你真能灭了楚国,我一定也能让楚国复兴的。伍子胥率吴军攻破楚国,申包胥为了活命,逃进了深山老林之中。他看到了楚国都城内发生的一切,对好朋友伍子胥的所作所为很是不满。于是,他托人给老朋友送去一封信,告诫他适可而止,千万别太过分了,更不该把自己的所遭受的不幸,算在所有楚国人民的头上。信是这样说的: “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史记》卷66《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收到老友来信,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听不进去老朋友的劝告,反而让来人带口信给申包胥,感谢他的一番苦心,并且说:“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这里,日莫即日暮,太阳快落了,天色已晚;途远,路途遥远,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倒行逆施,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这就是日暮途穷、倒行逆施的来历。

伍子胥的典故 伍子胥的典故故事有哪些-爱问教育

1、一夜白头: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然而,昭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扁鹊的弟子东皋公(扁鹊出生在公元前407年,这里说是扁鹊的弟子,传说的真假有待稽考)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中认出了伍子胥,决定帮助他。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伍子胥犹豫不决,翻来覆去,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2、七星龙渊: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慌不择路,逃到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3、千金报恩: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4、端午起源:由于伍子胥尸沈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与食粽子。也因为其忠心为国,却惨遭赐死且沉尸水底,后人将他尊为海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论衡》也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