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5-24 11:08:48
展开全文石原莞尔和辻政信,是日本陆军参谋中的两个名人。两人除了都一样的胆大包天之外,完全就是两种类型。辻政信是日本陆军参谋的典型,狂妄,冷酷,好大喜功,曾下令杀害平民和战俘。相对而言,石原莞尔则是一个天才,陆大30期次席毕业,后留学德国,理论功底扎实,善于战略分析,发明了“满蒙生命线”与“世界最终战争”理论。特别是他反对扩大侵华战争,是一种冷静的长远战略。与大多数参谋迷信精神万能不同,他重视科技和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曾在1941年出版的《战争史大观》中强调了飞机和原子核裂变在军事中的应用。一、满洲生命线与“世界最终战争”理论石原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冲突,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日本不可避免地要和作为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国要进行一场所谓“最终的战争”。由于日本缺乏战略纵深及战略资源,必须将满蒙作为其后方的基地。日本主张的“满蒙权益”主要内容是,东北铁路的经营权和驻军权,土地租借权,矿山及森林的采伐权等,实际上是将东北变为日本的半殖民地。1929年7月,石原莞尔对关东军的参谋们首次发表了他的“最终战争论”和“满洲土地无主论”,得到板垣高级参谋的推崇。后来,石原莞尔中佐,板垣征四郎大佐,花谷正少佐和今田新太郎少佐(陆大37期)组成了专门研究占领和统治满洲的小团体,这四人也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魁。日本陆军的满洲情结由来已久,他们认为,当年的日俄战争就是在满洲打的,所以满洲应该是“他们”的(是不是“日本”的倒还是其次)。石原莞尔的“满蒙生命线”理论,理所当然地被陆军奉为至宝。当时关东军司令官的村冈长太郎(陆大16期军刀组),参谋长的斋藤恒(陆大19期),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则认为,张作霖是维持这条“满蒙生命线”的最大障碍。参谋本部作战部长荒木贞夫也支持关东军对抗陆军省和内阁。于是,经村冈长太郎下令,河本大作的主谋,张作霖在1928年6月4日凌晨的皇姑屯被炸身亡。二、九一八事变(一)战前中日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对比仅看中日双方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对比,就可以发现石原和板垣所策划的九一八事变无疑是一场豪睹。当时的关东军只有10600人,重火力也就只有两门24公分大炮,还是从日本本土运来壮胆的。而东北军是44万8千,其中正规军26万8千,最精锐的17万奉军在平津一带展开的有11万左右,在奉天光奉军就还有6万人左右。东北军不仅占据人数的绝对优势,而且在武器火力上也远远超过了关东军。仅关东军后来缴获的战利品就有:飞机60架,坦克25辆,还有大量日军都没有的捷克式冲锋枪!(二)日军高层的态度对于石原莞尔的计划,参谋本部和陆军与其说反对,不如说有共鸣,但还是怕美国,苏俄或者插手。不过,石原已经逐一进行了分析,确定这几方均不会妨碍自己。美国人肯定不会介入。正在忙着“剿共”,更乐于看到日本人帮忙剿灭奉系军阀。由于张学良不久前进攻俄国人的“中东路事件”,也失去了苏俄支持的可能性。如果东北军真的拼命,关东军也打不过,所以石原又通过朝鲜军参谋神田正种(陆大31期)串通了朝鲜军司令官林铣十郎大将,擅自将朝鲜军调至边境,随时准备越境支援关东军,其实有两个大队(营)当天晚上已经越过了边界。参谋本部派作战部次长建川美次(陆大21期)来奉天,阻止关东军乱来,由此看出参谋本部也不是真心要反对石原。建川是有名的“挺进将军”,为了帮石原们和关东军争取时间,故意途中拖延。等他坐火车到奉天,已经是9月18号傍晚了。四参谋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花谷正,今田新太郎遂决定在当晚动手。在张少帅的不抵抗政策下,仅两个月,拥有兵力和火力优势的东北就沦陷了。如果东北军抵抗侵略,日本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个最好的对比例子就是在1936年秋,关东军参谋田中隆吉大佐企图在内蒙古搞第二个满洲国了,其扶持的德王就被绥远军傅作义所灭而失败。(三)成立“满洲国”9月22日,关东军总参谋长三宅光治(陆大22期),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奉天特务机关长,“奉天市长”的土肥原贤二和关东军参谋片仓衷大尉(陆大40期)开会。五个参谋通过了一个《满蒙问题解决策案》,主要内容是:“在我国的支持下,领有东北四省和蒙古,以宣统帝为首树立支那政权”。这个“满洲国”计划,遭到犬养毅首相的反对,他却被军部暗杀。以后的内阁唯军部马首是瞻,后继首相斋藤实一上台就赶紧承认了“满洲国”政策。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关东军的坂垣征四郎串通驻上海公使馆武官田中隆吉少佐(陆大34期),挑起了“一二八事变”。乘着上海打仗,“满洲国”成立了。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总参谋部老四(参谋长,参谋次长,高级参谋,作战主任参谋)的石原莞尔中佐,一下子就成了参谋本部的老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作战部长)的石原莞尔少将。石原的一举成名,成为后辈参谋们崇拜,模仿的榜样,以后各种各样的“事变”层出不穷。但是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石原搞“满洲国”是作为日本的战略纵深,而发动卢沟桥事变,与中国进行全面战争,并不是从田中义一的“帝国国防方针”到石原莞尔的“国防国策大纲”的本意。三、修订的《国防国策大纲》(一)避免持久战石原头脑很冷静,懂中文,对中国保持了最朴素的理解。他认为,虽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但绝对不应被轻视。那种以为通过短期决战,迫使政权崩溃的做法是极大的错误。一旦中日全面开战,就一定是长期的持久战,而且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也有利于持久战。(二)不扩大侵华战争石原莞尔主持修订了《国防国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总的基调是不扩大侵华战争,巩固已占领的地区。他放弃进攻苏联的战略,主张在积极准备的基础上,与苏联保持和平的关系。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只能从美英进口。所以,日本千万不能和美国人翻脸。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并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待时机成熟后,伺机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最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虽然时任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的石原提出不扩大的方针,也得到参谋总长和近卫内阁的支持。但是,局势已经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了。野心勃勃的参谋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支那驻屯军”向北平,天津发动了全面进攻。至此,石原最初谋划的“满洲国”和“最后决战”的设想已全成泡影。 此后,石原受到排挤,先是下放到关东军去给东条英机当参谋次长,后由于坚决反对东条的计划而被转入预备役,去立命馆大学教“国防学”。 战后,由于石原与东条不和,美国人在抓战犯时就放过了他。他又与俄国人没仇,且中国人也不追究,所以没有被判定为战犯,这反倒让他自己觉得很没有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