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20部网文作品,折射多少我们的日常与想象|中国网络文学双年榜(2022-2023)发布

更新时间: 2025-05-18 13:28:01

阅读人数: 583

本文主题: 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

从2015年开始,网络文学作品评选出现了一支专业的年轻团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讲习所副所长邵燕君的带领下,“90后”、“00后”学生们共同组成“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从学院派立场出发,兼顾粉丝文化阅读特征,选出他们眼中的网文佳作。在团队看来,网文评选标准与文学传统标准有着很大不同,遵循典范性和超越性、传承性、独创性三个原则,在参照各主要文学网站榜单和粉丝圈口碑的基础上,筛选具有较高文学性乃至经典性指向的作品,以及代表文化思潮或激活传统文学资源的探索性作品。“年榜所推重的文学性和经典性,不是依据印刷文明体系下的文学传统标准,而是在媒介革命的视野下,在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和粉丝部落文化的土壤中,重新生长出来的具有网络性的文学性和经典性。”2018年该评选更名为“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榜”(《典文集》《好文集》)推出,之后改为双年榜。这一“学院榜”在网络文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多年来,鲁迅文学院组织“网络作家进北大”的活动,讨论新出炉的年度榜单。今天,中国网络文学双年榜(2022-2023)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7号馆106福建展区正式发布,女频、男频各10部,相关评论文章将于近期刊发于本报,单行本将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发布会现场,邵燕君宣布中国网络文学双年榜榜单内容双年选女频主编、山东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肖映萱本次双年榜的筛选关注了人物设定上的“女强”与世界设定上的“游戏性”,上榜的十部作品既有独特的创新之处,也有出色的商业成绩和读者口碑。双年选男频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吉云飞“好看”是本次男频上榜作品的共同特点,其中既有新起之秀,也有老牌大神的新作,题材多样,囊括克苏鲁、科幻、玄幻、历史、仙侠、悬疑等。中国网络文学双年榜(2022-2023)女 频《穿进赛博游戏后干掉BOSS成功上位》桉柏晋江文学城2022年146万字 已完结女强|系统《女主对此感到厌烦》妚鹤晋江文学城2021年—74万字 连载中西幻|女主无CP|爱女《我妻薄情》青青绿萝裙晋江文学城2021年-2023年223万字 已完结古言|种田|大女主《智者不入爱河》陈之遥豆瓣阅读2022年31万字 已完结中年|律师《点燃星火》栗子多多知 乎2023年1.6万字 已完结金句文|穿越|女性《如何建立一所大学》羊羽子晋江文学城2021-2023年90万字 已完结西幻|男主无CP|开放世界《早安!三国打工人》蒿里茫茫晋江文学城2021-2023年272万字 已完结跑团|历史衍生《修仙恋爱模拟器》搞对象和飞升两手抓晋江论坛2022年安科|仙侠《穿成师尊,但开组会》晋江文学城2023年-125万字 连载中玩梗|师尊文学宿星川《她作死向来很可以的》撕枕犹眠晋江文学城2022年115万字 已完结规则怪谈中国网络文学双年榜(2022-2023)男 频《道诡异仙》狐尾的笔起点中文网2021-2023年220万字 已完结修仙|克苏鲁《我们生活在南京》天瑞说符起点中文网2021年-2022年40万字 已完结科幻|末世《赤心巡天》情何以甚起点中文网2019年-740万字 连载中东方玄幻《北宋穿越指南》王梓钧起点中文网2023年-210万字 连载中历史|双穿《我本无意成仙》金色茉莉花起点中文网2023年-230万字 连载中古典仙侠|日常流|无敌流《十日终焉》杀虫队队员番茄小说2022年-167万字 连载中科幻|悬疑脑洞《暴风城打工实录》又一个鱼雷独阅读2022年-340万字 连载中西幻|游戏《星谍世家》冰临神下起点中文网2021-2022年200万字 已完结星际科幻|谍战《我的治愈系游戏》我会修空调起点中文网2021-2023年320万字 已完结悬疑|惊悚《深海余烬》远瞳起点中文网2022年-220万字 连载中科幻|克苏鲁新媒体编辑:郑周明配图:网站资料原标题:《20部网文作品,折射多少我们的日常与想象|中国网络文学双年榜(2022-2023)发布》阅读原文

20部网文作品,折射多少我们的日常与想象|中国网络文学双年榜(2022-2023)发布

5亿多人都在看!网文作品总量超3000万部

4月28日,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在沪发布《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2亿人,作品总量超3000万部,全年新增作品200万部,主流化、精品化进程加快。《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发布现场。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从题材来看,2023年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数量、质量均有较大提升,新增现实题材作品约20万部,总量超过160万部,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科技科幻题材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全年新增科幻题材作品约25万部,同比增长15%,现存科幻题材作品近200万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创作热点,网络作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创新表达,各平台也积极挖掘更多书写中华优秀文化的主题作品。IP产业链进一步整合,微短剧等新业态迎来爆发。头部网站进一步倾斜全版权产业链运营。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授权总数超过3000部,改编动漫授权总数5000余部。年新增微短剧改编授权800部左右,同比增长46%,部分改编微短剧分账突破千万。《蓝皮书》显示,2023年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整合力明显加强,AIGC技术提升出海效率,扩大传播半径,中国网络文学叙事手法等被海外网文、微短剧广泛借鉴。数据显示,2023年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40亿,海外活跃用户总数近2亿人,其中Z世代占80%,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作家队伍代际更迭显著。据全国50家重点网络文学网站数据,全年新增注册作者近250万人,同比增长10%,新增签约作者26万人,同比增长17%,多家网站“00后”签约作者占比超过半数,新平台及榜单改革等新机制也使新作者有更多机会“崭露头角”。同时,《蓝皮书》还关注到网络文学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同质化、模式化问题依然存在,书名“标签化”问题凸显,部分重点题材创作僵化;行业发展面临新技术挑战;微短剧呈爆发式增长,但与网络文学的合作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网络文学面临的海外竞争加剧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表示,网络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当之无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网络文学界要增强历史主动,强化责任担当,直面各种挑战,坚持守正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南方都市报:当历史小说撞上中华法系,作家蒋胜男谈《天圣令》创作破圈-温州大学

2023年3月20日,围绕“中华法系的法学传承与文学表现”话题,关于小说《天圣令》的研讨会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举行。会上,著名作家、编剧、小说《天圣令》作者蒋胜男和多位与会高校学者一同分享关于创作的诸多思考。蒋胜男认为,一部小说里应该“可以看小故事,也可以看大时代”,因此小说《天圣令》也从最初的传记化写作过渡到对一个时代的整体描摹。不仅如此,她还将法律文献材料引入到文学创作中来,实现了中华法系传承与文学体现的一次破圈相逢。“可以看小故事,也可以看大时代”细数蒋胜男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芈月传》《燕云台》《铁血胭脂》等等,可以看出她善于书写那些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人物。在小说《天圣令》中,蒋胜男将笔尖对准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小说《天圣令》讲述了刘娥的个体成长和跌宕起伏的命运,揭示出北宋初期的政治风云和社会万象。这部小说曾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获得中国小说学会2021年度好小说称号。据蒋胜男回顾,小说《天圣令》的创作最早始于2003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狸猫换太子”故事中,刘娥几乎是一个反派形象,而她希望写一部人物传记来展现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正面的刘娥。在创作小说《天圣令》的过程中,蒋胜男的思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她注意到,刘娥时期颁布了第一部真正属于宋代的令典《天圣令》,这部令典一定程度促进了宋代社会的繁荣兴盛,也折射出宋代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蒋胜男希望在这部小说里“可以看小故事,也可以看大时代”,因此小说从最初的传记化写作过渡到对一个时代的整体描摹,并终于定名为《天圣令》。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乌兰其木格称,小说《天圣令》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一位立体而鲜活的女性政治家刘娥,意识到女性在中国的法典发展史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彰显出独特的两性观和女性意识,一定程度上矫正了男权历史的偏颇。除了文学技法的不断探索,蒋胜男还分享多年创作历史小说沉淀的思考。她谈到,希望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作出的选择和造成的结果,引发人们对于历史与人生的深度思考。站在历史和命运的十字路口的人们,要怎样作出正确的选择,找到属于民族、属于个体的出路?在这个流动的时代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熏陶的各国人民如何能够互相理解,实现共赢?这些问题长久地萦绕在蒋胜男的头脑中,她期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发掘和重铸,打破历史只是成功者的单维叙事,以多元化的视角重新看待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进而引发读者对大变局时代的思考。“历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可以照见彼此,也能够透过历史的尘埃,让生活在此刻的人反省自我和重新思索。”蒋胜男说道。文学与法律之间是“兄弟关系”某种意义上,小说《天圣令》出版是中华法系传承与文学体现的一次破圈相逢。如何理解文学与法律的关系,也成了当天论坛的焦点话题。据了解,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天圣令》是唯一一部传世的唐宋时期令典,也是中华法系传承的重要实证,但长期以来湮没无闻,国内所知者极少,直到1998年才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戴建国先生偶然发现。乌兰其木格谈到,小说《天圣令》将法律文献材料引入到文学创作中来,采用一种跨界和融合的写作路径,具有前沿性和启发性。作家应该尊重历史,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严肃态度写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指出,法律和文学的关系由来已久。比如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莺莺传》等作品,即是把情理、法理和诗歌结合起来的写作。此外,学者朱苏力也曾出版《法律与文学》一书,从法律角度研究《窦娥冤》等案例。因此程郁缀认为,法律与文学的理论研究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当谈及文学与法律的关系时,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马季将二者称为“兄弟关系”。马季认为,法律是硬性规定和范围的框定,而文学总是要探索各种边界,人性的边界、思想的边界、行为的边界。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物会令人印象深刻,中规中矩、畏首畏尾的人物则不可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一“出界”就有法律“警示”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法律与文学间的关系是魅性和错综复杂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帅一则将话题进一步延伸,他谈到文艺作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不亚于严肃的历史著作,甚至可以说其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学术作品的影响力。他举例称,中国人对于三国历史的记忆几乎全部来自《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严肃的学术研究受到材料的局限,解释力受限,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和发生缘由无法通过史料和研究去还原;但文学艺术可以凭借合理的想象和虚构,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在王帅一看来,小说《天圣令》既宣扬了中华法系的重要令典,又通过对史料的挖掘和合理的艺术想象,给读者提供了合理的历史解释,其对人性的剖析也有利于促进历史研究和法学研究的新进展。相关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30323775594.html?layer=3&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wxuid=ogVRcdEiygbz8VlObnP2mQ8BPIzA&wxsalt=1412f2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